獅語畫廊 | 香港
等待
卞青 |個展
獅語畫廊於2024年6月6日欣然呈獻卞青於香港的首個個人展覽《等待》,展示藝術家近年創作的靜物繪畫系列。
在卞青近幾年的繪畫工作裡,幾個系列並行展開。其中一個,是小尺幅的靜物繪畫系列。這些靜物似乎來源於畫家常見的周遭。在卞青的一些作品,如《青椒》或《指套》中,它們像沒有依循重力的拖拽著實地落在水平面上。相反,想像中的水平面在觀眾的視線前鋪展開。觀眾彎下腰,盯著一泓緩慢流動的各色半透明液體。那是繪畫的表面。這些靜物從畫面的內部漂浮出來,體積和重量難以判斷,那些本來直觀的信息被遮掩住。
卞青的繪畫不該被歸類為寫生,即以接近實物為對象為目的的繪畫操作——雖然該操作必須依託感官為媒介。卞青並不相信唯一的、理想化的真實存在。但我們又很難稱他的繪畫為「主觀」的。卞青沒有試圖表達情感。他獨特的工作方法在於對「感應」規則的把握。一段自述中,他這樣自我闡釋創作:「……其實就是隨意取象。我覺得我取象的時候,那個象是在呼喚我,那一刻我就是那個象。」
觀察事物,等待特定事物向自己呼喚的那一刻,即是感知自己與事物形成共鳴和同源的機緣:他從混沌的世界中真的「看見」它,它也應和著藝術家用內在生命經驗樹立的一系列規則。如果這樣講過於玄妙,我們可以用語言的命名來說明。人類發明語言的時候,需要用特定的語音去對應特定的事物,內與外的意義系統得以構建。我們能看到,卞青的繪畫語言具有這種對應的趨向,但同時,他將「應」——他個人化的占卜方法——保持在逐步建設的過程中,更像是一場指認的訓練:在某一刻、某一個環境和某一心境恰好「對頭」的情況下,他才可以選擇創作的對象和方法;它也會順遂另外某一刻、某一個環境和某一心境「應」的變化,改變自己繪畫的對象和方法。他所繪畫的,本身就是某一刻、某一個環境和某一心境的「應上」,但他沒有使這種對應關係永垂不朽的初衷。創作繪畫不是一個從藝術家內心世界延伸到畫布的單向度過程,外在的世界也為他命名並指引他的工作。這造就了他繪畫的斷裂感。
若「援物比類」被視為索緒爾所言的「能指沒有絕對的所指」,質疑「感應」的任意性或許反倒能襯托出卞青的工作方法對當代繪畫的反思。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一直到盧梭甚至列維施特勞斯的觀點,一直存有誇大語音而貶低文字的取向。德里達對索緒爾「語音中心主義」的批評在於語音維護和加強「意義」的「在場」,摒棄混亂的同時,也摒棄了思想的多樣性。卞青命名方式是文字式的,圖畫式的,也是卦象式的。無論是文字、符號還是取象,視覺文本同時朝幾個向度並發。它用空間線條代替了時間上的前後相繼。卞青畫靜物時,藝術便成了媒介而不是目的。卞青的畫是文字書寫,是一些潦草的標注記號。對他而言,在盡可能廣闊的範圍內溝通無礙才是正經。
策展人 楊紫 書於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