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德意誌民族與生俱來的善於反思的特性,帕特麗夏·沃勒被視為歐洲藝術史上第一位利用手工鉤織演繹現代先鋒冷幽默的藝術家。在她看似柔和無邪的鉤針作品表象之下,佇立的是令人驚訝的豐富隱喻。形式與內容的錯置、媚俗與高雅的對位、天真與狂暴的對撞。鮮明的層次反差讓沃勒的作品好似成為了怪誕但迷人的一曲復調。
帕特裏夏·沃勒對針與線的運用始於其在卡爾斯魯厄國家美術學院學習期間。沃勒意在尋找在藝術世界中尚未被廣泛使用的媒材,也有意擺脫機械製造下的工業束縛。羊毛、棉花、織布,這些在傳統性別認知中被定位為"居家"、"典型女性"的媒材,與大眾視野中"不合時宜"的針織工藝,被視作與高級藝術毫無關聯。如同藝術家本人所言,"這種可以稱之為真正女性化的材料和方法,反映出我們在藝術、文化和社會中的地位。"沃勒的作品以對刻板印象中所謂"落伍"的形式運用,挑戰傳統慣例,並拓寬嚴肅議題的探討邊界。
她的創作常涉及天真的孩童、可愛的動物,或著名的電視卡通人物,但其明亮的卡通風格下常常帶有驚人的暴力因子,構成了內容與形式間的古怪奇妙的反差。取材於流行文化的血腥的元素在沃勒"充滿童趣"的作品創造了荒誕、反常的喜劇效果。雖然她以絕妙的技法狡黠地構建了"無邪"的門面,沃勒的作品卻從未是溫和純真的,她的作品處處充斥著強烈的諷刺與批判,幾乎即刻調動起觀者下意識中的震驚與不安。羊毛這一本該為人類提供庇護與溫暖的材質,現成為了誘捕、欺騙對象的外衣。在沃勒處理作品的方法中,我們可以窺見當下社會是如何面對不同形式的暴力、容忍不斷漸長的暴行。
正是沃勒作品中對當前時代心理的精準側寫,讓其"不恰當性"變得恰如其分。她遊走在媚俗與高級藝術的間隙,以詼諧的姿態輕松搭建起一座極富智性挑戰的文化迷宮。如沃勒自己所言,"通過一種充滿挑釁的戲謔手段,我將荒謬與怪誕融為一體,將對日常生活的悉心洞察與對人性的永恒好奇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