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镜 - 5位艺术家的微叙事: 上海

2015年5月31日 - 7月17日

策展人:黄 笃

 

此次展览之所以用《微镜》(Microscope)为题,这是因为它与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相吻合。近十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进程像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一样呈现既多样性又碎片化的特征,即以往宏大意识形态的叙事和集体无意识的表述日渐式微,随之掘起的是自由的个体化或个人性的日常经验的微叙事。也就是说,当旧话语崩溃之时也就意味著新观念正在建构,并彰显了今天艺术语言嬗变之特征:回归艺术本体,重视抽象表现,走向日常叙事,呈现媒介扩张,强调观念表达,等等。如此的表征集中反映在艺术类型的方方面面——从绘画和雕塑,到装置和影像,再到综合材料。

 

在这次展览中,受邀的五位不同年龄艺术家文倵、任芝田、李易纹、林科、胡为一的作品呈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品味,即在方法论上反映出灵活与多样,在媒介上表现出自由与扩张,在观念上呈现出精微与哲理。

 

文倵的作品通过手绘与机器的冲突暗喻了社会普遍价值观的混乱,进而直指当今社会与文化互相动摇的评价基准的根基。因此,文倵作品所彰显的操作性,显而易见地证明艺术生产就是一种种思维方式。

 

任芝田的四幅绘画以碳黑为媒介,韵动优美的书法与碳黑的关系并置于画面,在千变万化中隐隐透出磅礴气息,草书恢宏之势在飞舞中得以浮现美感。

 

在李易纹绘画「方阵」、「方阵2」中,他善于捕捉建筑的细部或局部,画面充满淡灰色的基调,寂静的环境,孤耸的建筑。他的绘画既拓展了绘画的修辞美学,又建构了新的绘画叙事。

 

林科的影像「电子乐总让人跳舞”」是新媒体的集合体,即由互联网与电脑操作系统的摄影记录与操作行为记录构成。他通过日常电脑系统以探索新的视觉美学。他以拟人化方法把自我设定成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换窗口。

 

胡为一的作品「低级景观II」集合了低级景观/现场电影的概念,并融入了互动要素。面对该旅行箱,观众可以参与,通过按钮让被选摄像头旋转,改变不同的拍摄角度。旅行箱就如同一个「可移动式的电影院」。

 

因此,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群展,是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缩影。艺术家的作品无疑再现了中国社会转型中当代艺术的新变化。

 

 

微镜

——五位艺术家的微叙事

 

策展人:黄 笃

 

此次展览之所以用《微镜》(Microscope)为题,这是因为它与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相吻合。近十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进程像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一样呈现既多样性又碎片化的特征,即以往宏大意识形态的叙事和集体无意识的表述日渐式微,随之掘起的是自由的个体化或个人性的日常经验的微叙事。也就是说,当旧话语崩溃之时也就意味著新观念正在建构,并彰显了如今艺术语言嬗变之特征:回归艺术本体,重视抽象表现,走向日常叙事,呈现媒介扩张,强调观念表达,等等。如此的表征集中反映在艺术类型的方方面面——从绘画和雕塑,到装置和影像,再到综合材料。

 

在这次展览中,受邀的五位不同年龄艺术家文倵、任芝田、李易纹、林科、胡为一的作品呈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品味,即在方法论上反映出灵活与多样,在媒介上表现出自由与扩张,在观念上呈现出精微与哲理。

 

文倵的作品并没有呈现什么主义的明确理论,但他要以最简单的方式发挥机器之功效,将其转移到绘画中,并让其颠覆绘画表现技巧及其秩序。虽然他所表现的是大多常见的形象,但其作品剔除了语境化成份,以再现其纯视觉意义。与此同时,文倵的作品通过手绘与机器的冲突暗喻了社会普遍价值观的混乱,进而直指当今社会与文化互相动摇的评价基淮的根基。因此,文倵作品所彰显的操作性,显而易见地证明艺术生产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任芝田的四幅绘画“20140925”、“20141001”、“20141101”和“20141102”以碳黑为媒介代替了墨,用毛笔表现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充满流动的书法结构, 在千变万化中隐隐透出磅礴气息,散发著魔幻般气息。任芝田的作品常从一个易被疏忽的角度展开对事物的思考,他作品的关键语汇由中国经典的毛笔书写与日常物质构成,韵动优美的书法与碳黑的关系并置于画面,草书恢宏之势在飞舞中得以浮现美感。这是一种内心体验与现实遭遇的对话,即一种关于物的对话、视觉逻辑与理性判断。他的作品通过淋漓墨畅的书写,浸润“简约”与“抽象”、“含蓄”与“律动”的诗性和想象。

 

在李易纹最近的绘画“方阵”、“方阵2”和“冠”中,他善于捕捉建筑的细部或局部,并常常将其抽离,让形象更单纯而简洁,让人感受到一丝丝一缕缕的诗意,淡灰色的基调,寂静的环境,孤耸的建筑,空旷的场地,犹如庸俗小说一样身处一种已发生或正发

 

生的“无人之地”,这种冷漠的情景与充满躁动的都市景观形成了对比。李易纹绘画具有心理“错位”的主观性——由单纯、宁静、诗意、怪异组成的语言。显然,李易纹采

用的是后现代的表现方法,将现实、非逻辑、虚构、异位、小说情景的要素融入新的绘画语汇,既拓展了绘画的修辞美学,又建构了新的绘画叙事。

 

年轻的艺术家林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近来他颇受关注。他的影像作品“电子乐总让人跳舞”(2-04)几乎被看作是新媒体的集合体,即由互联网与电脑操作系统的摄影记录与电脑操作行为记录构成其作品。他通过自己日常使用电脑操作系统以探索视觉美学。事实上,林科把肢体行动和多媒体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剧场空间。于是,他把电脑和网络空间作为一个类似于现成品提取的场域,诸如文件夹,桌面背景,日常软件工具,网页网站,在线音乐,图片和视频都是他所攫取的对象。很有意思的是,林科拒绝了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应用,而是肯定和采用了电脑新技术,充分使用电脑录屏软件记录一些电脑操作行为,即在屏幕中排演,行为结束,视频文件马上生成。在艺术家看来,

 

他只是一段动态影像的发现者而非创造者,身体通过动作本身也置身影像之中,也是其组成部分。通过自己设定的游戏、工具和功能可以从原本使用中被解放出来。正如“媒介即人”一样,林科以拟人化方法把自我设定成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换窗口。因此,自我与虚拟世界永远存在著期待与惊喜。

 

与林科的作品不同,胡为一的作品更强调影像装置与互动性的关系。他的作品“低级景观II”于2 0 1 3年在荷兰鹿特丹完成, 它集合了低级景观/现场电影的概念,并融入了观众参与的互动要素。在这一旅行箱中,胡为一把旅行箱看作是人在全球化和现代社会中的载体,它作为一个日常容器,不仅传递著不确定性和流动性文化的渗透与融合,而且还承载旅行者的生活物质与日常记忆。于是,胡为一把观众纳入作品互动环节,让观众可通过几个按钮来选择摄像头,被选择的摄像头的图像会实时地被一个小投影仪投射在箱体内。随后观众还可以通过按钮让被选摄像头旋转,改变不同的拍摄角度,并让其停止。而旅行箱的内部结构也被处理成类似城市街景,其相应调整的轻巧材料,以便于携带,让其成为一个所谓的“可移动式的电影院”。

  

因此,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群展,是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缩影。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不仅充分展现了个人的天赋、想像和创造,而且也再现了中国社会转型中当代艺术的新变化。

 

 

 

艺术家:文倵、任芷田、李易纹、林科、胡为一

开幕酒会:2015.5.30 周六 晚上5时7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