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万里下的太阳雨作为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在上海并不鲜见。雨霁后彩虹常横卧半空,宋代沈括曾在《梦溪笔谈》里记录着“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这场展览以“太阳雨”为题,暗示着缤纷的色彩如何如散落的雨滴般,被艺术家以细腻的笔触呈现于画面上,而在陈开和妮可·蓬格拉萨米·费恩的不同工作方法中,观众可以看到他们借助多元的材料如何与作品本身进行“对话”。
陈开以黄色调为主视觉的新作当然会令人想到阳光,自然景观给了他很大启发,但并不意味着艺术家想再现自然。他希望作品就像一张放置于户外的纸,历经日晒雨淋逐步诞生出自己的样貌。因而,每一件作品都具备自己的面貌,或如树林间斑驳洒落的阳光点点闪耀,或如金色涟漪层层弥漫……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诗很符合以陈开为代表的生活于当下的年轻人心境“我别无所求 只想被阳光晒透”。正因为信息过剩的时代人们接收的内容过于繁杂,陈开不想传达或输出什么,反而想在过程中去建构新的尝试,以更直接的方式通过视觉与观众对话。在色与色的叠加实验中,观众的观看过程也是作品的一部分,根据观看时间长短和光线的不同,人们自然会在眼中叠加出不同颜色。陈开不以具象图像为目的,也并非放纵情感的抽象表现主义,他邀请观者深入观看的是一种变动中的色彩探索。
1974年出生的妮可·蓬格拉萨米·费恩先后于塔夫茨大学、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学校和奥克兰的米尔斯学院学习社会心理学与艺术。30年前,她尚在波士顿就读,整日忙着与大型油画作斗争,也是这一年,她到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度过了一个夏天,中国传统水墨——花鸟、山水以及书法所依托的媒介,让她在创作过程中感受更为流畅舒适,或者说,更忠于自己的本性。由此,与之相近的纸上水彩成为妮可·蓬格拉萨米·费恩长期使用的创作材料。在“太阳雨”中呈现了艺术家从2020-2024年的多个阶段探索,她将自己限制于方形或圆形中,在严格的自我限制中实现了多样的效果。比如精细的颜料点、纵横均匀分布的线条,从画面结果很难去判断艺术家创作的过程。边缘透露的层层原色显示出构建画面的分配元素,在喷洒、离散和重叠的颜色间,可以想象表面的宁静之下,那些非常个人的过程是如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