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 Gallery Hong Kong | Hong Kong: Cinematic Set & Viewing Platform | Wu Jiannan Solo Exhibition

2024年9月19日 - 11月22日

香港狮語画廊

香港地:片场 & 看台 | 吴建楠个展

策展人:段少锋

 

狮語画廊于2024年9月19日欣然呈献吴建楠在香港的首次个人展览《香港地:片场 & 看台》,展览将涵盖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多个雕塑系列作品。


吴建楠的微型词典
要理解一位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回到他的生活情境和历史语境。吴建楠于1990年出生于中国东北,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之后留学纽约艺术学院,毕业后在纽约艺术学院任教。目前,吴建楠是一位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艺术家,他长期处于跨文化的生活情境中,是多元文化的经历者和观察者、创作者。从这段简短的介绍中涉及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不难理解吴建楠为什么身上具备全球化印记和本土文化经验的交织、杂糅的特点。这种长期处于“中间地带”的文化经验映射在他的作品中,使得吴建楠和他的作品成为了世界镜像和自我梦境的混合物。
吴建楠近年来的创作构成主要是两个类型,一部分是具有集体记忆式的公共图像的再现和转换,另一部分则是从私人生活体验中形成的感受与认知的再现。前者与社会现场相关,作品所描述的事件、场景可以在媒体的图像传播中溯源,而后者是虚构出来的,宛如梦境版的创造,并没有公共图像可以追溯。为了充分且条理地认知吴建楠和他的作品,我们不妨以“关键词”或者微观角度“词典”的形式来认识吴建楠的艺术。


之间
吴建楠一直处于一种“之间”状态,从东北文化背景中成长、出走,之后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即江南文化的环境中。从东北到江南的移动,即便在中国的多元文化中也极具张力。在吴建楠的早期作品中,可见其成长的东北文化底色。之后,他前往纽约学习工作,作品中则置换为一种全球化的视角。由此可见,吴建楠在文化身份上是“之间”的状态。


混合
正是因为吴建楠的“之间”状态,导致他的作品成为了一种混合物:是现实和超现实的混合,是全球与本土的混合,是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混合,也是从现实主义雕塑学习到后来全球化旅行中接触观念艺术的混合。最终所呈现出来的,则是一个宛如世界剧场的混合体。


现场
吴建楠在作品中乐于呈现不同层次的现场,既有已经发生的公共事件现场,比如新闻事件和体育竞技现场;也有完全虚构出来的现场,比如《龙之死》这件作品中虚构的、具有超现实特点的事故现场;还有来自流行文化中的电视传播的现场,比如《乡村之爱》系列作品中取自于《乡村爱情》的剧情场景;当然还有来自艺术家个人生活中所看到的现场,比如他对于纽约的视觉经验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这些不同的现场将观众从现实中拉进到吴建楠导演的一幕幕戏剧般的排演中。


数字化生活
吴建楠作为一位九十年代初出生在中国的艺术家,在他的童年时代进入千禧年,那时中国的互联网高速发展。吴建楠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社会数字化生活的形成与变革。他们沉浸在互联网游戏、新闻、屏幕视觉经验、社交网络和电商等丰富的数字化生活中,是互联网数字世界的原住民。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吴建楠的作品透露出这种数字化生活的经验,比如游戏模型和屏幕图像的视觉特点,以及公共事件的图像,还有具有虚拟属性的创作特点。此外,吴建楠的作品中可见他对于手办和模型的喜爱,而手办文化在今天是流行文化、数字游戏、玩具消费、社交网络等混杂的产物,无疑也与这一代人的数字化生活紧密相关。


虚拟
在吴建楠的作品创作中,建立起虚拟世界到物质化呈现的途径是数据。他首先构思作品的草图,然后在电脑中完成雕塑的空间建模,之后将模型制作出来进行手动创作。因此,在他的创作中具有半自动或半手动的特点,这一点恰好也是今天数字时代艺术家创作的特点之一。电子数据创作方式完成了从虚拟到物质的跨越。在吴建楠看来,之后的创作具有一种绘画属性,他对于作品的绘制也体现出互联网虚拟世界的审美特质,比如过渡色和电子色的使用。在《Z世代》这件作品中,吴建楠虚构了一个00后女生的形象,这件作品在物质化之前一直以数据的方式进行创作和调整,之后才是吴建楠以雕塑和绘画的方式完成。虚拟的方式无疑增加了作品的虚构色彩。


以上就是对于吴建楠的微型词典的梳理,显然这不是吴建楠和他作品的全部,吴建楠的微型词典也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正如同一个展览也不能让观众了解艺术家的全部一样。在《香港地:片场 & 看台》这个展览中,吴建楠带来了近三年来创作的作品。香港这座城市与艺术家一样,具有几种特质,他们同样处于不同文化交织的“之间”状态,既有时间线索上历史和现代的之间,也有空间上的东西之间,还有精英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之间。这是吴建楠在香港的第一个展览,艺术家的作品观看方式宛如提供给观众剧场或看台的视角,这恰恰也是香港流行文化中同样具有的视角。

 

段少锋
2024年9月3日